布龙的制作工序

奉化布龙的制作工序非常多,制成一条布龙,细算起来有300多道工序,而且全部是手工操作。这里择其主要的作简单介绍。

1.选竹子

制龙的主要原料是竹子。奉化多竹子,尤其是毛竹,奉化大毛竹曾经在北京农展馆里独树一帜。过去,山区穷乡亲们把大毛竹锯成一段一段做龙节,毛竹節头挖出来雕刻成龙头,一节一节套结在布条上,插上小竹竿,在节庆或庙会上奉献技艺,照样大受好龙人们的欢迎。握溪口镇一位73岁的老锣鼓手回忆,上个世纪50年代初,现在亭下湖湖底的亭下乡有过一次庆祝活动,在众多的文艺节目中,一条24节毛竹龙给人印象特别深刻。当然,纯毛竹制龙是权宜之计,毛竹的主要作用是扎龙头骨架、编制龙塔及龙灯锣鼓支架。

毛竹虽好,但不是全可用来制作布龙的,要挑选小年毛竹。用小年毛竹来做布龙的骨架和支架,不但经久耐用,日子一长还会由于不断的打磨而光滑异常,更美观大方,舞龙用时得心应手。但是,大年毛竹和小年毛竹没有明显的区别,而且长在同一片竹山上,这就需要有行家的能耐,山农的知识。后来,制龙人还发现乌竹的韧性和质地比小年毛竹更好,也更坚韧更好使,即便弯成90度也不易折断,所以高质量的布龙骨架和龙棒是用上等鸟竹做成的。当然,乌竹很小,一般只有鸡蛋般粗细,用做龙棒无可挑剔,编制龙头骨架比较费工夫,若编六角方龙塔就更是勉为其难了。并且,因为乌竹出笋不多,产量低,种植的人少,选购或采集有一定的难度。

2.剖竹片

龙头、龙塔的骨架是用一条条大小不一、长短不等的小竹片穿扎起来的,一条9节布龙的竹片串起来可以刻录两部《春秋》。用于横档的每片宽0.5厘米,厚0.2厘米;用于圆框的厚0.5厘米,宽3厘米;用来编圆筒的竹篾宽1厘米左右,薄如宣纸。

这就需要把大竹子剖开来。刚剖开的竹子犀利得很,会把布条划破,必须用刮刀刨滑、刮润、削圆方可使用。

3.弹竹片

竹片都是直的,而龙头骨架则是弯曲的,龙节骨架是圆的,竹片必须有大小不同的弧度才能把龙头骨架和龙节骨架扎得栩栩如生。

如何把竹片做成有弧度的形状呢?制龙人的方法是把竹片搁在小火上煨软,然后根据龙头、龙节骨架各部件的凹凸要求,趁热扭曲成不同弯度备用。这一工序的关键是把握火候,竹片火大则焦,火小则由于煨的时间过长丧失水分而变硬,应在已软未焦之际迅速把竹片弯起来。

4.钻孔、挖方

一个龙头或龙节骨架里,有大大小小竹片数百条,每一条必须插进两个孔眼里才能固定起来,而且要固定得严丝合缝,不留空隙,这样才经得起大力甩动。要达到这一要求,钻孔是关键。孔要方的,易于固定,还得大小适中,太大会滑动,太小插不进。

钻方孔没有特殊的工具,只能凭手上功夫:先用牵拉的土钻钻个圆孔,再用雕刻刀把圆孔挖方。

5.绕、嵌、扎

先把有方孔的竹条绕成圆筒,再把所有的竹片嵌进一个个方孔里(有的方孔要嵌两根以上竹片)。每嵌一根,就用钢丝扎得牢牢的。扎的工具是老虎钳。

6.插龙棒

龙头和每一节龙塔都要插上一根龙棒,必须插直插稳,故在龙头、龙塔骨架里要装有一块可以让龙棒从中穿过的木板。固定龙棒的标准是:使龙塔、龙棒、木板三位一体,纹丝不动。关键也在于穿孔,孔与龙棒的接合部是否恰到好处十分关键,过大过小都是隐患,要不得的。

7.龙衣染色、绘龙鳞

以前为了省钱,龙衣布都是自己制作。首先把买来的士布浸透,烧一大锅水放进适量黄子或其他颜料,等到水开后将要染的士布放进去,煮泡一段时间后捞起晒干,再用一截半边毛竹做成的半月形工具蘸上深色颜料,在有色布上印出龙鳞图案。现在的制龙人大多购置现成的有色布。绘鳞甲的工序仍采用原始印刷木,不过工具革新了,是在一张硬纸板上挖出若干个半月形,把色漆涂上,然后翻印到布面就成鳞片,当然,其精细度也不可同日而语。

8. 缝龙衣,扎龙头、龙角、龙尾

这是裁剪师傅的活计,大多由妇女完成。质量要求平整牢实,特别是龙头与龙角、龙尾上的龙衣,是用多种几何形布料拼起来的,更要细针密缝,不留痕迹。

扎好龙衣的龙尾

9.贴鳞光

由于布龙的前身是龙灯,龙灯最直观的标志是灯,所以布龙身上需要有灯光点缀,龙节里点灯的传统无法在9节布龙身上体现,除了另做两盏灯笼代替外,还得在龙身上添加亮色。苕霄人曾经有过在龙头安装干电池使龙眼(灯泡)发光的创意,但这会加重龙头的重量,增加舞龙难度。如今,奉化布龙登上大雅之堂,有正规的灯光舞美,所以制龙人就利用亮片和荧光漆,把它们粘在龙鳞上。这样,就会使龙身色彩斑斓,鳞光闪闪。

10.镶龙牙,别龙须,装龙舌,结龙珠

这些工序看起来简单,做起来也繁难,总之,应使整条布龙第一要平整有序,不能参差不齐;第二要结实耐用,经得起持久的摔打;第三要美观大方,既有龙的气质,又不能有恐怖色彩。比如龙舌,太短了不够大气,过长则令人生嫌;龙嘴要时开时合,故需用小龙珠压着,龙珠太重会合不拢,太小了又张不开。要使龙嘴在舞动时随意开合,还得用数学方程式计算出龙嘴大小和龙珠重量的比例……

摘自《奉化布龙》王月曦编著。

Recent Post

奉化布龙的动作类型

奉化布龙的动作类型包括:第一类 八字舞龙;第二类 穿腾动作;第三类 翻滚动作;第四类 跳跃动作;第五类 造型动作。

奉化布龙的形成时限

奉化布龙的历史渊源虽然深厚,但从现有的材料看,真正产生距今仅350年左右,据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代老舞龙手陈世雄(已故)回忆,苕霅村最早的龙头手是陈满潮,村人都称阿满太公。

奉化布龙的来龙去脉

在奉化,关于龙的故事五花八门,全体认同的是蛇,以蛇为龙。雪窦山三隐潭龙王(小蛇)救过大宋皇帝;大堰镇石井村镇亭潭里住着的龙王是蟒蛇;弥勒转世的布袋和尚与东海龙王有不解之缘。离石井村百里之遥的溪口镇六诏(晋王羲之隐居处,因晋王发六道诏书召王羲之进京,王羲之不从,故命以地名,现属溪口镇,距奉化城45公里)有孟坞山,没有龙潭,却有龙王庙,每次去请龙祷雨时,有大眼镜蛇从大枫树上下来,任人抓进“圣缸”,据请龙人说,它从不咬入。

购物车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