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布龙的传承人陈行国

陈行国,1960年出生在奉化苕雷村。他自幼爱好舞龙艺术,16 岁投师本家太公,又经与陈世雄一同赴京参加全国农村(群众)业余音乐舞蹈会演的舞龙高手范成茂悉心传授,经过多年苦练,成为当地著名的舞龙高手。“酸、甜、苦、辣全尝遍了”,陈行国回忆当年舞龙生活时感慨道。刚开始他手脚磨得皮开肉绽,鲜血直流,在长辈严厉的监督下,磨炼了足足有两年,只是学完入门功夫,六年以后才成为龙塔手。陈行国说:“要有十五年资历才可任龙头手。如果要炉火纯青,舞出大家风范,那的确如盖叫天先生所言,需要三十年时间。三十年磨出一龙头!我小时候就模仿父辈学舞草龙灯,17岁开始掌龙头,为苕晋村第五代龙头手,那是阿拉前辈教得好。”

陈行国执掌龙头以后,第二年就带领舞龙队首次赴杭州参加龙舞大赛,一举夺魁。以后几乎每年都应邀到全国各地参加各种比赛或友情演出。他还培养了一大批舞龙人才。以陈行国为龙头手的奉化布龙于1995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龙舞比赛中获二等奖,陈行国获个人体育道德风尚奖。1996年10月,在全国第三届农民运动会龙舞项目比赛中,他亦被评为个人道德风尚奖。1997年7月31日北京举行第一届龙舞艺术节比赛,他荣获优秀个人表演奖。在2000年10月5日“炎黄杯”世界龙舟龙狮系列杭州赛区龙舞比赛中,他又获得个人银陈行国制作的龙头奖。

陈行国从小爱龙,也为奉化布龙的传承做了不懈的努力。他去奉化奉港中学、丽水武术学校、天台文武学校等地担任指导,培养小小舞龙人。为了培养舞龙接班人,他的足迹和他制作的布龙活跃在大江南北。他先后到过丽水、天台、舟山以及江西等地指导新的舞龙手。在他的严格训练下,他的儿子陈亮亮12岁就是舞龙好手,现在是奉港中学少年舞龙队的龙头手。

陈行国不愧是奉化布龙的第五代传人。他十年前受工伤,右手四个手指被轧掉,只剩下一个大拇指,但他坚持苦练,仍能把好龙头,把长长的布龙舞得活灵活现。2002年5月31日,陈行国培训、指导的奉港中学舞龙队参加第二届全国体育大会舞龙舞狮比赛,在龙舞规定套路项目中获第四名。奉港中学体育教师王基明说:“别看名次第四,其实得之不易,因为参加比赛的人大多来自武术学校或体育专业,我们毕竟是业余的,没有真本事,看看就吓住了。”其实,获得高名次的舞龙队有的是奉化传承人培养的。
2004年5月,浙江省体育局和农民体育协会联合举办全省龙舞比赛,担任奉港中学舞龙队教练的陈行国亲自把起龙头,调动起整个舞龙队的激情,夺得了该次比赛的第一名。

陈行国不仅是奉化布龙舞蹈艺术的传承人,也是制作布龙的传承人。他父亲陈银康既是苕霅村第二代舞龙手,也是苕霅村第一代做龙灯的师傅,陈行国制作布龙的工艺深得其父真传。10岁开始,父亲就教他制作龙灯的技术,他在传统工艺基础上,锐意革新,使布龙从笨重到轻巧、从粗砺到细腻、从形似到神似、从生活到艺术。实践出真知,陈行国爱上舞龙、做龙灯之外,还对所有的动物形状产生浓厚的兴趣,能按照图样,用竹子编扎出任何动物。如今,陈行国的生意红红火火,单单布龙,每年要做30多条,截至2006年底,国内已有400多条布龙出自陈行国之手。

摘自《奉化布龙》王月曦编著。

Recent Post

奉化布龙的动作类型

奉化布龙的动作类型包括:第一类 八字舞龙;第二类 穿腾动作;第三类 翻滚动作;第四类 跳跃动作;第五类 造型动作。

奉化布龙的形成时限

奉化布龙的历史渊源虽然深厚,但从现有的材料看,真正产生距今仅350年左右,据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代老舞龙手陈世雄(已故)回忆,苕霅村最早的龙头手是陈满潮,村人都称阿满太公。

奉化布龙的来龙去脉

在奉化,关于龙的故事五花八门,全体认同的是蛇,以蛇为龙。雪窦山三隐潭龙王(小蛇)救过大宋皇帝;大堰镇石井村镇亭潭里住着的龙王是蟒蛇;弥勒转世的布袋和尚与东海龙王有不解之缘。离石井村百里之遥的溪口镇六诏(晋王羲之隐居处,因晋王发六道诏书召王羲之进京,王羲之不从,故命以地名,现属溪口镇,距奉化城45公里)有孟坞山,没有龙潭,却有龙王庙,每次去请龙祷雨时,有大眼镜蛇从大枫树上下来,任人抓进“圣缸”,据请龙人说,它从不咬入。

购物车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