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龙联谊

方门货郎挑龙入镇亭潭的故事使镇亭潭边的石井村也与方门人结了亲眷。据说镇亭龙潭边上石井村某户杨姓人家置有一条12节布龙,起名叫镇亭潭石井杨老龙。

每年农历六月十八,方门村有上百人要到镇亭潭拜祭龙皇。石井村村民会给客人安排食宿,非常热情周到。而石井村12节布龙的舞龙队每隔三年也要到方门村串亲,串亲的时间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二。石井杨老龙队还没有到村,方门村里的族长或村长就率领一批执事在村外点上香烛,陈列供品,恭候拜迎。一听到锣鼓声,就放起爆竹敲锣打鼓地迎上去。然后请布龙到大庙里镇亭潭石井杨老龙接受供飨,设盛宴招待舞龙队员。吃饱喝足之后,舞龙开始,经过一番游滚、盘跳、奔突、蹿越、抡摆等舞蹈动作,便由执事做前导,引着布龙挨家挨户串亲。方门村有五百多户人家,每一家都摆着三牲福礼、果品糕点迎接布龙到家里做客,舞龙队则把一张手掌大小、上面印有“镇亭潭龙皇”字样的彩纸贴到每户人家的门楣上,新屋贴绿,旧屋贴红,然后先盘屋柱,再在堂屋或道地上“辟四门”(即驱赶邪秽)。石井杨老龙要在方门村里待上三天才能完成“龙走亲”的仪式,白天串门舞龙,晚上村里做“龙皇戏”娱龙,族长房长轮流二十四小时恭候在“镇亭潭龙皇”旁边当值。同时杀猪宰羊、排筵把酒,招待舞龙队员如贵客上宾。

石井村12节布龙的龙头特别大,两只龙角之间有一座彩楼,彩楼中间设了个神位,上书“镇亭潭龙皇”字样,落款处填着“石井杨老龙”(石井村民大多姓杨)五个小字。龙须是用白棉纱线做的,扎得很茂密。龙头手杨国民说,如果到方门村去,还得带上好多棉纱线,方门人相信这东西好做药,能治百病,都要剪一小段当宝似的收起来。剪完一茬龙须就得换上一茬。

石井村和方门村的传统友谊至今方兴未艾,正如方门人对石井人所说:“与人结亲要断掉,与龙结亲万万年,阿拉两村的交情要永远维持下去。”

旧时奉化农村多造龙王庙或龙亭祭祀,现存或遗存的有石井村镇亭潭龙皇、萧王庙周济潭龙王、马龙坑龙潭庙、陈家岙龙王堂、江口方桥龙王堂、溪口茗山龙王堂、董村西灵庙、六诏孟坞庙、莼湖九峰山龙潭庙等。庙内塑像一般力五尊,龙王戴平天冠执雨水瓶居中,两旁分立雨工两尊,雨工执双刀,其任务是夺雨或卫护雨水,雷公和风婆立于前排,雷公举水火棍司雷闪电,风婆持彩旗布云掀风。

莫要小看龙王庙弹丸之地,香火却是绵绵不绝。每逢干旱或春节,都有人进香,祈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若是有家口不宁、疑难困惑等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到龙王庙里去讨教卜卦,求得心理平衡。遍布奉化农村的龙王庙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对于泥塑或木雕的偶像尚且如此敬重,难怪活灵活现的布龙会在人们心目中有这样崇高的位置。

摘自《奉化布龙》王月曦编著。

Recent Post

奉化布龙的动作类型

奉化布龙的动作类型包括:第一类 八字舞龙;第二类 穿腾动作;第三类 翻滚动作;第四类 跳跃动作;第五类 造型动作。

奉化布龙的形成时限

奉化布龙的历史渊源虽然深厚,但从现有的材料看,真正产生距今仅350年左右,据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代老舞龙手陈世雄(已故)回忆,苕霅村最早的龙头手是陈满潮,村人都称阿满太公。

奉化布龙的来龙去脉

在奉化,关于龙的故事五花八门,全体认同的是蛇,以蛇为龙。雪窦山三隐潭龙王(小蛇)救过大宋皇帝;大堰镇石井村镇亭潭里住着的龙王是蟒蛇;弥勒转世的布袋和尚与东海龙王有不解之缘。离石井村百里之遥的溪口镇六诏(晋王羲之隐居处,因晋王发六道诏书召王羲之进京,王羲之不从,故命以地名,现属溪口镇,距奉化城45公里)有孟坞山,没有龙潭,却有龙王庙,每次去请龙祷雨时,有大眼镜蛇从大枫树上下来,任人抓进“圣缸”,据请龙人说,它从不咬入。

购物车
滚动至顶部